电话沟通
资讯详情
导读
“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是制造业,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主力。传统制造用信息技术例如云计算实时联网之后,它和客户的生产关系和商业模式都会发生变化。未来就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 而制造业的下一步就是连接智能和未来。
4月20日,由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腾讯共同主办的2017中国“互联网 ”数字经济峰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近年来,随着国家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正积极寻求转型突破。同时“互联网 ”进程由浅入深,互联网与制造业的结合产生新的模式,融合创新的进程也进一步加快,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痛点。在下午进行的云计算分论坛上,三一集团高级副总裁、树根互联ceo贺东东,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神志雄,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to陈川,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胡朝晖女士,围绕“互联网 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赋能制造行业展开深度交流,重新发现中国制造。
钛媒体联合创始人刘湘明作为特邀主持人,与四位嘉宾展开讨论。
以下为嘉宾对话内容:
刘湘明: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作为制造大省广东省,现在也在加大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和互联网的融合,广东省在现在的产融结合工作进程中处于什么样的阶段,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阻碍?
神志雄:广东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在这28年中工业制造行业,电子信息行业都在全球排第一位。同时广东省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资源消耗,人力成本比较低,在几年前又提出珠三角的腾龙换鸟政策,我们要把广东地区的企业往外转,从珠三角到东西北进行产业园的建设。在制造业的转型方面政府也做了很多工作,按照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的信息化指数来看,广东省评价是49.4%,是处在江苏和浙江之后的第三位,按照评价体系应该说工业是从2.0向3.0过度,因为超过60%就是工业3.0了。
刘湘明:满分是多少?
神志雄:就是工业4.0,但这说明广东省占绝大部分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我们都知道大企业它有转型的能力,那大量的中小企业怎么办呢?这也是我们现在比较难的。
第一这些传统的中小企业跟互联网企业结合的意愿不是很高。
第二受到经济下调,包括先进国家的再制造和印度、东南亚、非洲这些发展中国家,他们低成本地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的提升。双重的压力下,他们也不太愿意投太多的资金,向智能制造方面转型。因为这毕竟是一个风险比较高,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的工作,这是其中的一个难点。
第三就是整个服务的中小企业的平台,目前还是比较初期。在制造环节的某些领域上可能还有一些能力,但是协同制造,网络的协同设计,工艺,智能服务这些全产业链的支撑不是很多。
第四就是核心技术的问题。广东省尤其在芯片,智能芯片方面的制造能力比较弱,90%的通信芯片,85%的智能制造,机器人的系统,还有超过60%的传感器,都是需要大量的进口,而且整个控制系统占到成本的40%。所以广东省制造业很多,但是实际上企业的利润不是很高。
刘湘明:中国制造业的确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浙江省现在十万企业上云,广东省有没有类似的目标?
神志雄:广东省也是有的,而且我们多年来一直都积极推进,一个就是按照国家两化深度融合的要求,国家两化深度融合的试点达到了1176家,其中通过国家验收的有144家,也算是占了国内的五分之一,数量还是很大,但是比起广东省大量的中小企业来说这个数量还是比较少。我们在一些产业聚集地尤其像广东省比如像五金生产,家具,中山的服装,休闲服装这些产业聚集地来推进他们融合,能带动更多的企业利用智能制造,云计算这些技术。
刘湘明:三一重工是中国制造领域智能化应用、物联网应用非常深入的企业,在互联网和gps位置定位不普及的时候三一重工就开始做这个事情,完全是凭着商业的知觉。请贺总跟我们讲一讲三一重工在整个制造智能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问题,怎么解决的,这可能是台下很多制造业的嘉宾都关心的问题。
贺东东:三一是从一个山沟沟里面两万块钱起家能做到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我们在全球去跟这些巨头面对面竞争,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举措,我们在2007年的时候就决定要把设备连接起来要采集它的数据,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能够了解你的机器,能够辅助你做研发,能了解你的客户他是怎么使用这个机器的,而且我们工程机器是卖到全球,全世界,能够做到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急救智能化的服务,有这么一个需求去做。
但是回过头来讲主要的困难在哪里呢?
第一,举个例子就像我们当时想喝水,但是没办法,我们得自己建自来水厂,铺管道,我得有底层控制器的硬件和软件。于是2009年开始成立两个子公司,专门做控制器的硬件和软件,像华为的手机芯片,从自来水厂来讲这个管道就是软件,所以基本上全部自己做的。
第二,我们一共投15个亿在这个上面,这个难度在什么地方?第一你投的资源太大,花的时间特别长,战线拉的非常长。回过头来讲,三一还算一个比较有实力的企业。传统企业最大的痛就是在传统的it的凯时国际的解决方案下面它花的钱太多,需要的时间太多,需要的团队成员太多,所以它是一个不可以持续发展,不能够普惠,普及到所有制造业里面的。这个挑战是针对我们所有的制造企业的。
第三,我们跟腾讯合作打造根云平台。但这些能力它都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你只不过搭起来了一个好用的it的平台,一个it的能力而已,真正的重心在于怎么理解我的产品,怎么服务好我的客户,怎么通过对行业的综合理解做好我产业的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用云的方式把这个能力全部建好,也就是说把自来水厂修好,管子铺到制造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门口,你想喝水开开水龙头就可以了,这样就能集中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整个中国制造业就会有很高的提升。
刘湘明:人民日报现在在打造一套中央厨房的概念,就是面向未来的内容生产、传播和运营,您觉得这套体系有着什么样的优势和前景,会给未来媒体带来什么样的变革?这样的体系对制造业的发展会不会有一些启示?
陈川:首先媒体行业从转型面临的挑战来讲,实际上可能跟传统制造业是非常相似的。我们既有面临着来自互联网的技术和模式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冲击。另外一方面在重复的低端的产能,这方面基本上跟传统制造业局面是很相似的。
媒体行业在过去的几年已经在大力向互联网转型发展了很多新媒体,包括在网端,各个方面的端口和通道的建设。但是我们看到,实际上媒体行业在优质的内容产能,生产的效率,传播的效率包括我们的用户连接以及在面向互联网化的冲击下,我们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这方面一些能力的创新和重构实际上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痛点。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这个名字叫的特别响,实际上我们自己内部是把它叫做全媒体的平台,因为中央厨房从字面意义上去想,它更多的是如何去解决媒体在内部跨版块的内容生产上的资源共享,以及跨端口的分发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从媒体的融合转型来讲,它核心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是媒体在面对互联网冲击下,整体的传播影响力的提升,以及盈利模式的重构这方面的问题。基于这样的看法我们在整体的设计当中,实际上是在围绕从媒体的内容产业来讲,它的内容的生产到内容的传播,到我们的运营和经营,各个方面的全方位的技术能力的打造。那么在这个技术能力打造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在不断的探索,我们的业务流程创新和机制,是在用我们业务和技术的一个互相促进的推动的方式。最终沉淀下来变成我们在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这样的一套技术体系。
我们在整个建设过程当中参考了很多制造业经验,我们不仅仅前期研究很多的媒体和互联网公司如何在做。我们实际上也参考和学习很多制造业的理念。
比如说在分散式的生产领域,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媒体的内容生产实际上已经不再像原来一样,只写出一篇稿子就可以搞定,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有很多完全不同的技术的形态呈现出来,这样的内容产品实际上也在不断的演化,这就带来我们在做内容生产的时候有非常强的专业分工的需求,虽然说我们在内容生产部像在制造业里边是去追求非常精细化的流程的自动化,但是这样的需求会让我们有需要利用这种从工具和协作上能够支撑我们分散在不同地方的资源去快速协作,去生产内容的能力。
从业务上来讲,我们也看到过去媒体内容生产的专业人士是锁定在一个一个小的频道、版块里面,这个方式实际上大大阻碍了现在媒体内容生产的效率,我们通过工具和人,基于云的方式将这种分散式的快速协作结合,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把这些能力释放出来,在任何一个媒体人有了想法的时候,可以快速结合后端的专业能力,能够去把生产的能力解决,我们用这样的能力、用类似这种众筹的方式来获取我们内容生产的素材和资料,同时我们在用类似的方式、以这种生产任务的方式做我们内容生产的这种专业化人员的资源调度和分发。
我们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领域,也在不断的探索它的应用,包括从互联网各个渠道掌握事件的信息,快速给出全面的事件分析,以及能够及时掌握我们生产的内容的传播情况,以及用户的反馈。这样实际上从制造业来看是一个类似快速的一个动态的产品规划设计。同时我们跟用户端的连接,获取用户的数据以及通过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这些算法来做智能推荐,来做智能分发的能力。包括我们现在也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来提供更好的这种媒体的这种交互的能力。
从云的角度看,我们会把刚才提到的这些能力都采用模块化的方式把它打包成云服务,放在云上面提供给我们合作的媒体和机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仅让他们能够快速具备在这方面所需要的能力,让他们专注于核心的内容生产和传播等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同时我们通过这样云服务的连接,也把大家连接到我们的一个平台上,来构建起了一个内容加渠道的整体的生态体系。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也在不断的跨界去借鉴各种各样理念,然后把它融到我们不断迭代和演化的中央厨房的体系中来。
我们的理念对制造业有什么启发,我觉得这是一个完全互相启发的过程,我们在不断做这样的探索,而且我们也非常期待,我们这样的一种生态体系完全可以跨出媒体这个行业,可以跟传统领域有更多的合作,来构建一个更好的传播生态。
刘湘明:今天我们在讲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长安汽车已经迈出了非常大的步伐,我看到的资料是说已经掌握了智能互联智能交互和智能驾驶,所以今天想跟您交流的问题就是长安汽车当初要走智能汽车这个方向是怎么考虑的?当时做了哪些策划和研究?
胡朝晖:汽车行业是受整个互联网产业冲击非常大的一个产业。当初在思考做智能汽车无人驾驶的时候是很多年以前,主要是基于这么三个原因:
第一当时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发展很快,我们看到这个趋势,当然现在人工智能又发展非常快,所以这个技术已经成熟。
第二我们看到行业的变化,比如说智能手机以后下一个我们感觉可能就是智能汽车,为什么呢?就中国市场来说每一年我们的销售,去年是2800万辆,包括昨天我从上海车展赶过来,我见了ibm的副总裁,他告诉我全球汽车行业的老大昨天都到中国来了,所以这里面就可以看出汽车肯定是我们未来又一个很大的一个移动平台。
第三我们长安汽车一直致力于自主创新,不管是产值收入各个方面,已经突破了一百万辆,去年整体销售收入这一块自主品牌占的比例也是非常大。我们觉得就是客户消费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车,更需要的是一种安全的、方便的、愉悦的出行服务,这为我们整个车厂下步的发展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所以我们在2015年做了几天的闭门会议,确定了一个654的智能化发展思路,那就是:我们要掌握六大核心能力,构建五个平台,通过四条路径来实现我们从单一的,单车的控制到我们的无人驾驶。我们做了很多的深入研究,我们的无人驾驶在结构化道路上面迈出了比较坚实的一步,特别是4月7号在北京发布了我们未来的设计理念,我们提出了叫生命动感,智社双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这几年大量投入智能化的想法。
刘湘明:胡女士刚才谈到了上海车展可以分享一下,中国是现在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我看到的数据是在2016年全球大概卖了八十几万辆电动车,大家可以猜一下在中国市场卖了多少万辆?卖到了五十几万车辆,已经超过了全球市场的一半,在之前几年还是占到了百分之二十几,中国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是让所有人感到震惊的事情。智能化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今天我们在谈制造业的升级,其实最难的事情我觉得是在改变整个原来的游戏规则,其实包括三一重工原来卖的是一个挖掘机,但其实一旦把它连上网就变成智能设备,汽车也是一样,汽车这里面软件的成分,电子元器件的成分越来越高,现在慢慢变成一个叫做跑在路上的智能手机或者智能设备,这给整个行业带来很大条件,就是长安汽车在整个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胡朝晖:这个的问题我们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首先我以前是做硬件的,汽车就是一个硬件,现在我要做软硬一体化,而且软件可能占更多的比例,搞it的人都知道软件解决一切,变成软硬一体,我们是提供出行服务,整体的凯时国际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遇到的挑战很大。从内部来说我们的组织,我们的机制,我们的人员,我们的技术,我们的文化实际上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推进智能化我们成立了一个智能中心,我们在美国在全球各地都建立了创新中心和软件园,来支撑我们未来软硬一体化的发展,而且我们也建立了相应的平台在推荐我们生态圈的建设,在推行我们出行服务,比如说我们建立了我们的租赁公司等等,为整个转型做准备。同时由于智能汽车所需要的技术特别多,除了大家谈到的云计算,大数据,还有我们看到的语音,还有传感器,人工智能等等需要的技术特别多,特别繁杂,所以说我们也是和很多的企业展开了合作,包括前不久黄总也到我们哪儿去,包括腾讯,还有科大迅飞很多企业我们都签订了战略协议,在补充我们在能力上面的不足,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做,所以我们各自发挥优势去推进整个智能化的发展。
还有一些难题比如说我们的政策,因为无人驾驶自动驾驶国家没有相关的政策,也没有相关的标准,我们也正在积极推进这些标准规定的制定。更多的是消费者,我们消费者要适应这些高科技黑科技的应用,最近新出的一款cx95就率先提出来我们对客户要使用的实时在线地图,导航包括一键的救援,包括远程诊断,我们实现终生的免流量,这样让广大的客户就习惯于通过互联网,通过我们新的这种互联,智能互联的方式来使用我们的汽车。我相信未来我们汽车发展的前景是非常好的。
刘湘明:陈总,因为媒体是特别依赖于个体的工作,现在在整个中央厨房的体制下面,人民日报是怎么处理人和系统的关系,就记者和这个体系现在是一个什么关系?包括腾讯,很多人工智能的机构都在做机器写稿,将来这些东西怎么处理,您怎么看这个事?
陈川:我们实际上在这方面也在做一些探索,从我们目前看到的人工智能上面来说,我们从大数据的处理和人工智能的处理,对它最大的优势是说它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效率的问题。它可以做到人不可能去做到的快速的资料分析和整理,那么至少在目前而言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待,我们认为未来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混合智能,而不是说真正能够做到机器人可以真正去写稿,因为人的很多观点的判断,包括报道尺度的把握,各个方面的一些,这些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和研判的能力,短时间机器还是做不到的。但是机器可以帮我们提供非常好的辅助能力,帮助我们从海量的数据里面快速挖掘我们需要用到的东西,帮我们整理出来。为人提供很好的前期加工的技术。
刘湘明:贺总,顺着您刚才提的一个问题,就是云时代到了,技术慢慢门槛降低,但是大家对业务的思考,未来模式的创新能力其实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一点上,比如说未来有可能根云的潜在客户您会给它什么样子建议,到底传统制造业应该怎么去使用云计算呢?
贺东东:我现在每天都很激动,激动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制造业的革命是真正的到来,我们正处在一个制造业翻天覆地革命时代的前期,那这个革命来自于哪里呢?
先说抽象一点,因为整个制造业是一个物理世界,我们机器是物理的,都是一些物料,我们的工作流程等等。从现在开始我们能够把物理的世界通过万物互联,通过数字化的模型把它转变成数字的世界,那么这一步跨越就是枝的跨越,因为我一旦建立起我的数字镜像,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用上去。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尽快的使我们制造业的制造对象,制造过程我们的机器尽快的把它万物互联。
第二个尽快把它数字化,这一点是一个最基本的变革,如果你不做这一步转型,就会变成一个遗忘的角落,但是反过来你转型快,你在你自己的行业,在自己的领域里面转型比别人快一步,快半步你就能够在新时代制造业革命的过程当中能够领先一步,像我们现在基于三一的经验,包括我们现在已经开发出的万物互联和数字化的产品已经有非常多的有想象力的应用落地,包括比如说正常的远程运维,远程急救,这些是都能够实现的,我们已经使用了。
再就是实体金融,在消费领域发生的事情,现在的微信支付、蚂蚁金服等等就是基于消费者动态的实时数据建立起来的信誉模型,是可以做到小额的实时精准的贷款,我们通过物联网,采集机器的实时的动态的数据一样可以建立起来在生产业链的领域里面动态的实时的不需要抵押的贷款,就更好支持我们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个会带来很多很多的转变,包括从卖产品到卖服务。这样就可以让我们制造业能够最快速度,最低门槛进行数字化的转变,进行智能制造的转型,我想这个是我们提出来的一个能力。
刘湘明:最后一个问题给神总,我们特别想了解一下,比如说政府在必需性的技术引进和开发方面有时候选择云计算,最关注的点是什么,会有什么政策的支持呢?
神志雄:我们省政府网站都有很多政策,包括先进制造,互联网,云计算基本上每一个都有,刚才听了几位企业家、媒体,我就想给大家一个想法,云都说是it资源的共享,实际上在工业领域它还涉及到服务,设备,甚至金融,还有工业整个环节都是一种资源。怎么来共享,我就简单说一下广东省在接下来有四新基,就是四个新的基础或领域:
第一个就是硬件,这个主要是工业机器人,有4.6亿的专项来推动工业机器人来做。第二个就是软件,是工业软件,核心的工业控制软件。还有就是工业互联网和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里面最核心的就是云平台,我们希望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我们就希望把这两岸结合起来,生产出带有智能的装备,这个是网络。一个平台我们希望利用工业方面的技术平台更多的去支持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转型,让我们广大的中小企业在更短的时间内它在设计工业生产服务方面,各个方面能够得到很容易进去的这样的一个提升它的能力的这样一个平台。
联系信息x
联系信息x
凯时国际 copyright © 2018-2020 rootcloud. all rights reserved. 树根互联技术有限公司 凯时国际的版权所有